关于县域老年人的养老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25-01-24 00:36:37 浏览:53

一、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广大的县域地区,养老形势尤为严峻,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乡村xx岁、xx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xx.xx%、xx.xx%,比城镇分别高出x.xxx.xx个百分点。一些县域“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与大城市相比较为滞后,养老服务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更加显著,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亟待破题。

现有研究认为,城乡倒置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任务更加艰巨(xx等,20xx),且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还存在供求双向失调问题,而县域层面的养老服务体系治理被认为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方向(xx等,20xx)。部分学者对当地县域养老情况进行了调研,xx等(20xx)指出xxxx县域养老服务设施总量缺口大、空间不均衡、医养功能分离等问题;xxx等(20xx)指出沂水县存在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体制外职工、农民养老保险缴纳积极性不高、缴纳基数偏低等问题。总体来看,现有的县域养老相关文献多聚焦于局部情况,对我国县域地区养老的现状与问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考察,县域地区养老体系建设与发展需要统筹多源要素综合发力,需准确把握普遍的养老现状和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全国广大县域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客观深入探寻我国县域养老现状、梳理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享有高质量的基本养老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二、调查群体基本情况

2023x月,本研究针对县域地区有赡养老人的家庭开展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线上问卷xxxx份,获得xxxx个有效样本,样本覆盖除西藏、青海外的全国xx个省(区、市)的xxx个县。本次调查xxxx个受访家庭中,xx.x%的家庭需要赡养x位以上老人,xx.x%的家庭需赡养x位老人。约六成家庭中的老人年龄在xx岁以上,其中xx.x%的家庭赡养的是xx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xxx%的受访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仅有一名子女赡养老人,其余家庭为多子女家庭,其中有x名子女共同赡养老人的受访家庭占比xx.x%,x名及以上子女共同赡养老人的占比xx.x%。老年人居住地方面,xx.x%的老人居住在农村地区,xx.x%的老人居住在县城中心区,其余xx.x%的老人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等其他区域。

三、县域地区老年人的基本养老现状

(一)县域地区居家养老是主流,机构养老受传统观念影响仍难被接受

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实现养老需求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县域地区xx.x%的受访家庭表示家中老人的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占比仅为x.x%。在选择居家养老而非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上,除了家中老人生活能够自理(xx.x%)、子女有能力居家赡养(xx.x%)等客观因素外,仍有四成受访家庭因“观念上接受不了机构养老”而选择居家养老。可见,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养儿防老”思想仍较为普遍,不少老人把养老寄托在子女、配偶身上,存在进养老机构“丢人”、“担心被视作子女不孝”等想法。这一观念在农村老年人中更为常见,xx.x%的农村户口老人所在受访家庭选择了“观念上接受不了机构养老”这一原因,而这一比例在城镇户口老人所在家庭中为xx.x%。

(二)空巢独居老人超七成 中低龄老人独居现象更加普遍

当前,县域地区老年人独居现象较为突出。老年人独居的原因既有养老观念变化的个人选择,也有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现实因素的限制。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下,县域地区大量青壮年人口离乡进城,呈现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小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流动状态,空间上的阻隔拆散了原有家庭结构,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子女分地而居,呈“空巢”状态。调查显示,当前县域地区老人独自居住的比例高达七成,其中老人与子女异地而居的比例达到xx.x%。与高龄老人相比,中低龄老人空巢独居的比例更高。其中,xxxx岁、xxxx岁老人独居比例分别达xx.x%和xx.x%,与之相比,xxxx岁、xxxx岁老人独居比例则分别为xx.x%和xx.x%。随着人口流动趋势增强,县域地区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分离现象将愈发凸显,加之“xx后”人群退休高峰的到来,未来“空巢”老人问题或将更加突出。

(三)农村老人养老资金依赖子女赡养费县城老人则主要靠退休金养老

在影响老年人收入的因素上,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xx等,xxxx)。调查显示,县域地区,子女支付的赡养费是老人养老资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占比达xx.x%。其中,农村户口老人选择该项的比例达xx.x%,城镇户口老人则为xx.x%。退休金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资金的次要来源,占比达xx.x%,这一比例在城镇户口老人中高达xx.x%。来自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比例则分别为xx.x%和xx.x%。可见,城镇老年人的养老资金受社会保障影响较大,受家庭影响较弱,更具稳定性,而农村地区多为子女赡养老人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养老意愿。

四、县域地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家养老面临照料难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居家老人照料难是当前受访家庭反馈最为突出的问题,分别有xx.x%、xx.x%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工作忙,照看老人压力大”“独居老人自行照料,生活品质不高”。集中体现为独生子女照看老人压力较大。有xx.x%的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处于独居“空巢”状态,较多子女家庭高xx.x个百分点。同时,xx.x%的独生子女感到照顾老人压力较大,较多子女家庭高xx.x个百分点。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步入中低龄老年人阶段,面对更为繁重的养老、育幼负担以及父母异地而居的现实困境,这一群体的“养老焦虑”日益突出。同时,“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普遍较低。由于家庭支持缺位及社会支持不足,独居老年人在生活和精神上的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渐下降及较强的孤独感、挫败感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在由老人自我照料或老人夫妇相互照料的家庭中,xx.x%的受访者认为老人生活质量差,该比例较其他家庭高出xx.x个百分点。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居家养老缺乏有效支持

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较为缓慢,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存在项目单一、覆盖面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xx等,20xx),难以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在对部分西部地区县城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一些县城的社区中,老年食堂、助餐点等数量不足,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等场所设施较为陈旧简陋,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更难以提供家政服务、上门看病的精细化服务。三成的居家养老老人反映存在生活孤单、缺乏社交活动的问题。而对于将来理想的养老模式,有xx.x%的受访家庭的选择是“居家养老,由社区提供日常支持帮助”,占比最高,反映出居家养老服务较为强烈的需求。专业服务人员匮乏也是当前县域地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一大难题。调查发现,仅有x.x%的受访家庭表示居家养老的老人是由聘请的护工照料,而与之相对的是有xx.x%的受访家庭表示,面临“护工难请、服务质量难保证”问题专业护理人员尤为紧缺

(三)城乡养老金水平差异明显,农村养老经济压力较大

当前,我国县域地区城乡老人收入仍存较大差距。调查显示,在县域地区,超过六成的农业户口老人每月收入不足xxx元,其中不足xxx元的占比达到xx.x%,而xx.x%的城镇户口老人月收入在xxxx元以上。这一差异背后对应的是城镇和农村老人养老资金来源的差异(表x)。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县域地区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差距及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仍然较大。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为职工退休金的老人月收入多集中在xxxx元以上的区间(占比达到xx.x%),其养老资金大多能够覆盖日常开支,而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为农村养老保险的老人月收入多集中在xxx元以下(占比为xx.x%),其中约七成表示养老资金不够覆盖日常开支。当前农村老人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除政府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外,还取决于其个人账户自主缴纳的数额高低,而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自主缴纳积极性不高,实际领取到的往往是最低标准的养老金,难以覆盖生活支出。总体来看,农村家庭老人养老金收入低,养老经济压力较大,对子女的转移支付依赖程度高,对农村老人生活质量构成较大制约。

(四)失能失智老人照料需求高,存在“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难

目前县域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资源多集中在家庭内部,主要来自子女、配偶和保姆,长期照护需求下,这类家庭往往承担着更为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调查显示,与xxxx岁的老人相比,xx岁以上老人需要简单日常照料的比重由xx.x%增至xx.x%,出现行走困难、认知障碍,需要长期照料的比重从x.x%升至xx.x%,长期卧床需要照料的老人比重从x.x%升至x.x%。与生活可自理的老年人家庭相比,失能失智老人家庭面对的经济压力明显偏高,对当前养老状态不满意的比例也平均升高xx个百分点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水平不断上升,我国失能失智老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xxxx年我国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已达xxxx万,这一群体长期照护难题亟待破解。(五)县域机构养老质量不尽如人意,养老服务供需不够匹配

目前我国县域地区养老机构建设水平较为滞后,与当地家庭的养老需求相比,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调查显示,在选择机构养老的受访家庭中,有xx.x%的家庭对机构养老表示一般或不满意。县域地区养老机构设施功能较为单一,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日间照料、基础诊疗、休闲娱乐活动等,对此,xx.x%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不及预期,硬件设施及环境不够友好,照料不够专业。家庭支付能力与养老需求存在差距,县域地区家庭收入水平有限,大多难以负担服务品质较高的民办养老机构,约四成受访者认为当前养老机构特别是私立养老机构收费太贵。专业化护理需求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县域地区养老机构更多面向自理能力强的中低龄老人,护理型床位十分紧缺,而调查中,选择机构养老的受访者中有xx.x%是照料需求较高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五、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县域地区养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提升县域养老服务水平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鼓励发展互助照料式养老模式。更好发挥中低龄健康老人余热,积极在村镇、社区探索推广互助养老等新模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空巢、独居、失独、残疾老人结对,开展“以老助老”。加速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夯实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做好互助养老场所保障、财政补贴、志愿者助力、村干部管理等工作,不断探索建立支持互助养老模式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全面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建议以社区、村镇等为重点,加快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专业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从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关爱到家政服务等各方面为老人提供优质便捷服务。鼓励老年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加强子女等家庭成员养老护理培训,弘扬敬老助老社会风尚,倡导养老、孝老、敬老文化氛围。

(三)着力缓解农村养老经济压力加快完善农村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度上调农民特别是低保、重残、五保等弱势群体养老金待遇,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与长期护理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让广大农村老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四)提高失能失智老人专业化照料水平。明确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优先覆盖失能失智老人,增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增设护理床位,引导有能力有资质的机构将照护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需求。加快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顾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家庭照护者培训、“喘息”和心理关怀服务,提高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五)不断优化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建设乡镇(街道)养老综合体、村(社区)养老驿站、适老化家庭三级养老供给设施,规划建设或提升改造一批满足基本养老需求、服务失智失能或特困老人的功能型养老机构,推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有效衔接,持续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全面放开养老市场,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本土养老品牌,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关于 现状 养老 县域 老年 人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