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

更新时间:2025-02-01 21:08:32 浏览:96

体制人的免费资料库 –请点击:www.mishugongzuo.com材料交流群,请加微信tizhisiri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打响“清新福建、绿色**、快乐武夷”品牌,旅游产业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围绕**市旅游产业发展成效、优势亮点、制约因素等开展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产业发展效果显著

**市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各类景点52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3A级旅游景区35家,2A级旅游景区5家。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特色村54个、旅游观光工厂6家,其中国家级工农业示范点2家,省级观光工厂2家。

据统计,**年**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149.96万人次,比增20.6%,实现旅游收入592.11亿元,比增27.7%; 2018年1-5月,**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1752.61万人次,同比增长21.2%;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71.12亿元,增长31.5%。

二、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一)资源构成亮点

1.山水林文资源丰富

**市地处福建北部,**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境内有**、杉岭、仙霞岭、鹫峰山四大山脉,组成福建省北部第一大山带。境内千米以上山峰绵亘不断,1300米以上山峰就有209座。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176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70条,构成溪河众多、径流量大、流域面广的自然水系。福建省第一大江--闽江,发源于海拔千米以上的**,干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其中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境内河段是闽北水源,水力、水运的大动脉。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国家森林公园、**将石自然保护区、**匡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瓯万木林、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等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寺庙(建瓯禅宗光孝寺、建瓯黄华山妈祖景区、建瓯东岳庙、建瓯孔庙),佛教文化——石窟(**合掌岩石窟),历史文化——古城(建瓯通仙古城门、建瓯五凤楼),名人文化——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张三丰、郑成功、宋慈、柳永、江淹、黄裳、欧冶子、廖刚、袁枢等。

2.红色资源潜力巨大

**十个县(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县,拥有革命遗址、纪念性设施、名人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和红色景区六类红色旅游资源。2015年至**年,福建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4565万人次,综合总收入达460亿元。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占福建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4.8%,**市作为红色旅游重点发展地区,随着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

3.立体交通成型

**市布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多方发力推进交通体系建设。在航空方面,境内有**机场,已开通至厦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济南、青岛、重庆、香港等27条国内和地区航线,航线布局以大中城市为轴心,辐射周边地带,东南形成网络,西北向纵深发展,并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在铁路方面,合福高铁是福建省首条能通行350Km/h高速动车组的高速铁路,已建成通车。**市范围内设有**北站、**北站、**东站、建瓯西站四个站点。至江西的鹰厦铁路、峰福铁路,以及**市内外南铁路,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客流量200万人次,仅次于省城福州。目前“南三龙”铁路已全线铺轨贯通,设**北、**西、三明北、三明、永安南、双洋、漳平西、雁石南、龙岩9个车站,计划2018年12月底开通,到时从**到龙岩从7.1个小时缩短至1.5个小时,到厦门仅需2.5个小时。

(二)政策助力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42号、62号)相继出台,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最好历史机遇,“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发展趋势成为**旅游业的创业创新空间。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依托福州省会城市、厦门国际门户、武夷新区三大旅游核,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构建福莆宁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厦漳泉滨海文化度假区、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闽西南客家红色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片区,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区域。”武夷新区作为福建省三大旅游核之一,将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千亿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均将旅游业列为“5+3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落实力度的加大,以及**市进入高铁时代,武夷新区加快建设,研学、康养旅游基地的打造等,全市旅游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发展制约因素

(一)格局分布失衡

在**市旅游中,**市旅游龙头凸显,从游客量、旅游收入上直观看出:**年,**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283.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0.66亿元,游客量占**市游客量比例为30.9%,,旅游收入占**市旅游收入比例为40.6%(如下图所示)。

而**年,**市游客量648.46万人次,占**市旅游客流量的15.6%,旅游收入78.49亿元,占**市旅游收入的13.25%;**县旅客量179.53万人次,占比4.3%,旅游收入19.04亿元,占比3.2%,其他县市的旅游总收入则更低。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旅游格局失衡,除**市以外的区县市旅游业发展速度较缓,**市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区域联动较难发挥。

(二)景城融合乏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旅游产业衍生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不能发挥出更多的连带消费效应,效益规模不高;二是城市人气值有待提升。近年来**在福建省旅游城市人气中排行较后,反映出**在旅游吸引、服务设施、接待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三是城市接待设施仍待完善。**市旅游接待设施业态类型、创意理念应该加强,高星级酒店数量应进一步增加。

(三)产品模式单一

**景区的数量、种类排在福建省前列,但大多处于初级开发状态,以山水游览和文化遗迹游览等简单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仅限于餐饮、爬山等比较单一的功能,可参与性不强,部分景区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大多数景区的旅游产品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从内容到组织形式基本雷同。如**市,云灵山漂流与江西省5A景区大觉山漂流相似;和平古镇的古建筑,**、泰宁等周边县市也有不少;天成奇峡竹筏漂流和**九曲漂流、泰宁上清溪漂流基本同质;花千谷庄园项目的开发与建阳花花世界存在交叉。另外,和自然景区相比,**市的文化精品旅游产品尤其匮乏,与其文化之邦之底蕴不相符。例如武夷茶文化和朱子文化等具有极高品位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内涵挖掘和文化表现形式不够丰富。

(四)专业人才缺乏

**市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管理人才都较为稀缺,旅游点缺少熟知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导游,或者导游素质偏低,无法把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完整的呈现给游客。如**市A级景区的管理人员基本非专业,和平古镇、大埠岗樱花小镇、金坑红色旅游、卫闽迷宫小镇均为政府管理,缺少专业管理人才。部分景区位置相对分散,远离城区,年轻人择业畏难,招工难度大,导致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队伍断层严重,行业队伍建设亟需健全升级。

三、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区域联动带全局发展

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快旅慢游的实现,做强做大龙头,发挥龙头强大带动能力,能推动旅游业全域发展。要在龙头带动下,各区县市明确发展思路、步步为营,全力提升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崛起。如以武夷新区为龙头,带动大武夷全域崛起的“1+3+6”旅游发展战略模式。

发挥**“双世遗”优势,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完善“大武夷旅游”联盟合作机制,打响武夷旅游品牌。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出台营销鼓励政策,依托组团大社、强社开展持续宣传营销,联合推广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如携程网、去哪儿网、途牛旅游网等,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进一步提升大武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政策联动带景城融合

要加快特色镇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培育多元化旅游产品,重点围绕“百镇千村”行动计划。与相关部门配合,对现有乡村旅游品牌进行提升。持续深化美丽乡村+旅游,着力培育一批农庄、果庄、渔庄和农家乐,推出清新山水型、文化体验型和特色产业型三大乡村游类型。

(三)市场联动带产品升级

随着旅游观光需求向休闲度假需求转型,自助游散客市场越发突出,人文旅游地位上升,康体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关注,高品质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深生态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中国气质、国际品质”越来越受青睐。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扩大有效供给,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和差异化旅游产品,力争做到“一县一特色”。加强旅游业态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小吃街、民俗风情街、名特优产品街、酒吧休闲街等主题消费街区,开发大武夷伴手礼,针对不同季节和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研发系列主题旅游新产品、新线路。

(四)设施联动带基础建设

加大力度推进旅游轻轨建设。以**东站为中心,连接**景区和建阳生态城,无缝衔接周边景点;加快**机场迁建项目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推动景区连接线建设,推动“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景观道路建设,打通各主要交通要道至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通道,完善健全沿线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跟进停车场、服务区等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开展直饮水试点工程,选取武夷新区兴田片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有条件的景区开展直接饮用水工程试点,让游客真实体验到“万古山水茶”的魅力。

(五)人才联动带管理保障

规划旅游人力资源发展,引进专业型、创新型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加强旅游人才教育基地建设。武夷学院应发挥优势,办好旅游教育;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通过旅游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举办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开展微笑服务、优秀导游员评选大赛、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培训进修制度,开展系统全面的培训学习、进修制度;强化本土经营,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提升对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本土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完善全市及各区县旅游志愿者服务招募和培训机构;加大人才保障力度,通过相关旅游人才从业政策,确保旅游管理人才的稳定就业。

(六)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旅游厕所商业化运作新模式。所有旅游度假区、A级景区、旅游商业街区、香居庄园、演艺场所以及休闲集镇、特色村、乡村旅游点的公共厕位总量均按旺季日均游客接待量的3‰安排,并达到2A级以上厕所标准;推进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完善1个一级**东站旅游集散中心。推进**北站、建瓯西站、**北站、**、**5个已建成旅游集散中心逐步完善旅游集散换乘、旅游信息咨询、票务预订、行程讲解等多种功能;开通旅游直通车,搭建市场化运作平台,开通旅游集散中心与景区之间的“旅游直通车”专线,为散客及自由行游客提供服务。

(七)红色联动带绿色发展

通过“红+绿+蓝”融合发展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注重红色文化体验,完善旅游休闲要素,提升红色旅游收入,把红色旅游发展成为**旅游的重点产业、革命老区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美丽产业,把**市打造成为全省红色生态旅游示范地区。

挖掘**市、**县、**市、**县、**县等红色旅游资源,以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赤石暴动遗址、崇安苏区县等重要红色节点为支撑,依托**脉,深入开发“红色+旅游+山水生态”模式的红色山水度假功能,实现**生态、文化、红色三大维度的整体融合与提升。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关于 调研报告 情况 旅游 产业发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