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人的免费资料库 –请点击:www.mishugongzuo.com材料交流群,请加微信tizhisiri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20年工作计划的安排,4月份,青山桥镇人大主席张霞带领人大主席团成员、农业相关部门同志、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及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深入青山桥镇霞岭村、龙舞村实地调研乡村振兴工作。召集2个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广泛收集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村基本情况
龙舞村位于青山桥镇西南部,东邻衡山南岳、西邻双峰县、南邻曾国藩故居、北邻石鼓镇,系多地交界处。村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湘潭县最高峰“昌山”,是一处原生态待开发的旅游胜地。全村辖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0亩,水田面积550亩,林地面积10000亩。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42人,2个党小组,党员34人,农业农村专业合作社1人。
霞岭村霞岭村位于青山桥镇西南边缘山区,东邻本镇石门村,南与衡山县新桥镇精庄村毗邻,西与双峰县荷叶镇明德村接壤,北连本镇大兴塘村和天塘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498户,1802人。总面积6.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78.6亩(水田1078亩),山地面积5915亩。境内有鳌山萧氏然清公祖墓,为湘潭县重点保护文物。2013年新建鳌山萧氏宗祠,占地面积3200平方,祠堂设施齐备,建筑美观大方。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让利于民,股份合作社卓有成效。发挥党支部“领头羊”作用,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合力,凝心聚力带领群众投入生产、发展经济。创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形式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流转经营,村集体控股合作社百分之五十一股份,各农户控股百分之四十九,群众不仅有租金收入还有年底分红,极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和保障了村民收入的增收。
二是结合优势,集体经济得到飞跃发展。霞岭村因地制宜将全村划分为水稻油菜套作、莲鱼共养、中药材种植等5个区域,空闲农地得到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得到扩大。龙舞村以昌山生态旅游开发为主导产业,结合发展乡村民宿、休闲观光等产业,充分挖掘龙舞村特色文化底蕴,带动了龙舞村休闲观光与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通过从事湘莲、花卉、楠竹、中药材等产业,形成综合性较高、专业度较强、覆盖面较广的特色农产品链条。
三是积极盘活资源,吸引各方力量助力发展。通过集体流转和化区域经营,对零散用地进行迁移,激活沉睡资源,对闲置的土地、林木、水塘等集体资源“整体打包”转让,增加了群众土地流转年收入,村级精品农业初具规模。鼓励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积极就业,形成长效产业帮扶机制,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对乡村振兴发展参与积极性还不够高。一方面受传统“小农思维”影响,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抱地养老”、“抱房养老”的程度,等靠要思想较严重,通过集中流转、整村入股等形式盘活资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村级发展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发展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限制,统一流转难度较大,后续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带动作用不明显。除水稻、湘莲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缺乏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旧房、集体林地、水域出租,产业发展不强、效益不高,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引进社会资本的能力和途径存在欠缺。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受财政、地域等因素影响,规划适应性不强、操作性难度大,规划修编不及时。二是群众环卫意识有待加强,对美丽乡村创建认识不足,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各户的门前屋后存在有垃圾过多的情况,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农村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障,覆盖面不足,难以形成区域效应。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新型经济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
四、意见和建议
乡村振兴是个长期工程,特别是在农业和旅游上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久久为功,坚持走下去。要在当前经济形势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引进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要号准市场的脉搏,培养好农村新型经济人才,将绿水青山更好的转化为金山银山。
(一)改善群众观念,推进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过“村村响”广播、村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群众观念,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鼓励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农村运动会、赶集等活动,加强群众、产业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并安排相应的技能培训,提高合作社、项目发展的水准,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三)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
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成果,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村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四)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政府要像重视园区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五)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广泛开展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同时,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