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激发乡村实用人才活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近年来,夏津县坚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讲台、建平台、搭后台,实现智力扶贫和精准脱贫无缝对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人才智力支撑。
强化培训“设讲台”,提升综合素质
整合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培训资源,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实地操作”培训模式对村干部、种粮大户、技术能手等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聚力培养示范指导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型干部和产业带头人,累计培训3.5万人次。邀请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专家组建“专家团”,到乡镇、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通过“1+2+2+N”培育模式,即一名教授培训带动两名农技干部、一名农技干部培训带动两户实用人才示范户,一户示范户带动多名农民和贫困群众,实地解决发展难题,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准。
创新载体“建平台”,发挥人才优势
一是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全县“产业分布”及“人口密度”,先后创建白马湖镇特色农业产业园、后赵庄地瓜产业园、农家丰合作社等9个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聘请种养殖大户、经验丰富农户等开展“实战教学”,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536人,开发培育蚂蚱养殖、林下经济等产业项目150余项。二是发挥带动效应。选拔带动力强、政治素养高的村“两委”干部及实用人才组建506支“脱贫帮扶队”,通过领办创办合作社、技术指导、结对帮扶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以来,扶贫项目共发放分红1111.4万元,带动脱贫2400余户。三是开展全程服务。针对“单人单企”产业规划、后续销售等难题,通过政府引导,集聚管理、营销各类人才,打造青沃电子创业园、中贸电子商务园等产业园区,开展“项目培育+技术指导+销售营销”全链条服务,先后培育孵化电商企业600多家,2019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3.5亿元。
完善机制“搭后台”,激发工作活力
一是完善保障机制。县人才办联合扶贫办、人社局等,帮助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免除后顾之忧。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围绕全县“智力扶贫行动”整体安排,扎实推进“五个一”帮扶活动,即引领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村推广一项新技术、培养带动一批致富能手、在脱贫攻坚中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活动开展成效作为人才工作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年度述职重要内容。三是完善关爱机制。落实“三个优先”,即对表现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推选为村“两委”干部,优先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同时,持续开展“创业之星”“乡村之星”“电商人才”等评选活动,真正使农村实用人才有荣誉、受尊敬,激发人才活力。
梁山县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
今年以来,梁山县聚焦解决脱贫攻坚一线缺人才、缺技术等现实问题,大力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
01招募一批“合伙人”
引领各领域高端人才为产业振兴、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和项目服务,去年以来,农业龙头企业柔性引进泰山学者1名、副高级以上职称10名。通过投资、技术服务、入股以及招商等形式,面向海内外各类人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在现代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目前,已建立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2处,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9名。
02派驻一批“攻坚队”
择优选派120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任职党支部书记,覆盖全县120个贫困村。组织各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到所联系村党组织深入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活动,共结对216对,组建帮扶对子680余对,捐赠慰问金、生活物资物品折合资金共计20万元。成立由14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县农广校省扶贫村科技服务队,包保全县44个省级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
03引进一批“生力军”
打好“乡情”引才工作牌,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推进“梁雁归巢工程”,吸引一批在外人才回乡、进村创新创业。去年以来,共吸引50余名县籍在外人才回乡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种养殖基地42个、专业合作社31个,带动吸纳1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着力在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培养锻炼青年人才,去年至今已遴选10人纳入后备人才库。
04育强一批“土专家”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实施乡村人才技能培训计划,今年以来对全县144个省贫困村农民合作社骨干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共计150余人。实施巾帼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开展返乡下乡创业妇女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3期,培训310人。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价使用制度,印发《梁山县职业农民评定申报制度》,侧重考察实际工作业绩,今年以来已评审通过20人,其中中级5人、初级15人。
聊城市高新区创建“党建+”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聊城市高新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深入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开拓出一条“党建引领方向、产业辐射带动、多方协同发力”的脱贫新路径,取得明显成效。
党建+人才
打出创新扶贫“组合拳”
一是用好专业化人才。2019年以来,创造性地将社工组织引入到农村,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党员干部为引领、社工服务为主体的同心体模式,利用社工人才专业的知识技能参与党建工作和公共服务,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需求服务,全方位开展扶贫工作,实现了“党建+社工”的发展新模式。
二是建好带头人队伍。以“头雁工程”“归雁工程”为牵引,聚合“村村都有好青年”、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在“3111”人才工程实施过程中专门增设乡村振兴类人才,将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头雁工程”的打造项列入“3111”人才申报项目,以村级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为评审要素,提高各村积极性,其他村“两委”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回乡创业者作为“归雁工程”的打造项列入“3111”人才申报项目,最终经过评审确定了12名乡村振兴人才。
三是储备本土新力量。逐村对现任村“两委”成员、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乡村医生、退役军人、原籍退休干部职工、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进行摸排,全面建立了284人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实时进行动态调整和跟踪培养。同时,充分发挥该区在外流动党员作用,摸排农村流动党员108人,确定列入回引计划的大专以上农村在外流动党员52人,并组织召开青年人才暨农村在外流动党员人才工作座谈会。
党建+产业
打造产业扶贫“新引擎”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打造标准运行机制,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印发《高新区关于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高新区“扫黑除恶、固本增收”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着力推动“扫黑除恶、固本增收”专项行动,实现全区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
二是强化造血功能。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依托两场同建,聊城明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天津宏利工贸公司共同出资1.2亿元打造高新区扶贫产业基地, 构建起贫困户与企业利益链接机制,帮扶企业采取技术指导、入股分红、企业务工等措施,让贫困群众以到户增收项目资金为股金入股分红、入企业打工挣薪金,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与低保贫困人员同增收。
三是典型辐射带动。坚持试点先行,深度契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率先打造了6个典型试点,带动全区142个村清理不规范合同1000余份,通过公开竞价发包、按年收租,增加集体收入180余万元;累计平整土地、坑塘、废旧宅基等450处、950余亩,利用新平整土地种植果树苗木、蔬菜等500余亩。
党建+平台
打造扶农助农扶贫“直通车”
一是打造就业平台。立足“云上高新”品牌项目,组织招聘单位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实习岗位,为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人员搭建平台,开通就业帮扶“直通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实现转移就业。今年以来,聚焦用工就业供需,依托聊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线上直播平台,推动农村党支部领办劳务合作社,形成线上线下良性合作。截至目前,“云上高新”已为361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7502个,达成就业意向800余人次。同时,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双线”培训会,免费传授技术,带动部分贫困户创业致富。
二是打造助农平台。高新区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云助农销售渠道,一方面充分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农产品品牌运营等工作,主动对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采购商,促进外部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对接超市、社区,利用微信、电商等渠道扩大社会销售,保障本地供应。韩集乡后姜村汇诚农业合作社采取“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网上预约、网上销售,最大程度提高效益,仅西红柿一项就种植了22个棚,年产将达到30多万斤,收入将达到120余万元。
三是打造品牌平台。筛选梳理种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以及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组织协调帮助他们克服疫情影响,恢复正常生产、搞好持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