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0221008)

更新时间:2025-02-01 22:06:57 浏览:99

体制人的免费资料库 –请点击:www.mishugongzuo.com材料交流群,请加微信tizhisiri

 

 

XX村地处XXXX镇西南部秦巴山区,与石泉县池河镇等镇接壤,幅员面积8.76平方公里,耕地2334亩,林地2416亩,辖 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00 人,均为农业人口。地势北高南低,两沟三梁四面,农业生产以玉米、水稻、油菜、红薯、烟叶、花椒为主,畜牧业以生猪、鸡牛家禽为主,村内有少量的加工企业。村内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到 70% 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县内外的佛道圣地青岩寺和百年祖槐、百年柿树、800亩连片梯田等景观群。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为薄弱,自然灾害频繁,耕地脊薄。马家河水库淹没面大,涉及6个小组1200人左右。人畜饮水达标,偶有干旱季节性缺水。20XXXX村被列为贫困村,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一高”即省级扶贫标准以下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20XX年高于23.24%)以上,“一低”即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20XX年低于5220元),“一无”即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战,20XX年通过全面脱贫普查,贫困户全面脱贫清零,XX村退出贫困村行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9万元。目前,村内发展主导产业烤烟1200亩、花椒1200亩、蚕桑280亩,被列为庭院经济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以工代赈工作取得的成效

以工代赈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让受赈济者(工人)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此举既能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又能提高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助推巩固衔接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并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XX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争取到30万元预算资金用于改善产业核心区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集体经济量化分红”模式开展试点相关工作。20229月,建成了一处质量高、 效益好,深受群众欢迎的以工代赈工程,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了以工代赈机构建设,形成了较完备的以工代赈组织管理体系。XX2018年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过3年多时间的运营,2022年变更为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8月成立了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同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套班子,从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整个以工代赈工作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都做到公开办事、从严管理。

二是脱贫人口大幅增收。以工代赈项目主要吸纳脱贫劳动力,通过对脱贫户的扶持,绝大多数脱贫户收入增加。初步统计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1000元左右。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过修复蓄水池及渠系建设,蓄水池蓄水量达到1800多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300多亩,周边农民的生产用水困难局面得到改善;通过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500多亩,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以烤烟为主的产业1200亩,产量40余万斤,产值580多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

四是部分村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截至目前,通过以工代赈修复水渠,配套硬化水渠面3公里,使通组产业路得到改善。

五是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工代赈,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周边人居环境和灌溉条件,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六是旅游开发起步良好。以XX花谷为中心的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完成,即将实施,现已进行景区道路改造,XX村正努力打造集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XX花谷、百年柿乡”文旅融合综合示范村。

三、以工代赈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支持,XX村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横向相比,与周边邻村相比,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脱贫面较大。截至2022年,尚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548人,占全村人口的31% ,这部分人口大都家庭劳动力不足或是发展动力不够,生产生活用水相对困难,交通较为不便,以工代赈也较难让这部分农民生活富裕。

二是农民增收缓慢。XX村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常有春旱、夏旱伏旱,或是秋涝。全年的降雨量大多集中在 8 10 月份,这对大小春农作物生产极为不利,使农民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难遇有好收成的年景,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再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大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生产经营粗放,缺乏种养业技术,以工代赈项目仅能维持部分农民不致贫不返贫。

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受20XX8.22洪灾影响,很多水利工程毁于一旦,即使未毁工程,也因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库容减小,蓄水保水能力差,抗旱难。全村蓄水能力为5000立方米左右,有效蓄水仅为3500立方米,人均不足20立方米,旱灾年景更少,加之渠系毁坏严重,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农村发展产业交通仍未走出困境,现有产业路中有三分之一的道路是晴通雨阻,造成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进出困难,影响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民“ 行路难 ”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善。

四是农村生活仍需改善。村域内半数农户分散居住,有的离镇学校、卫生院达 10公里,牲畜圈舍一般都与住房相连,难以消除脏、乱、差的现象,既影响生活,也严重危害健康。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乡村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控制预防疾病能力差,部分群众得了重病不能及时得到检查、治疗,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是部分农民还没有摆脱“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村内还没有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没有精深加工的粮油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基本是靠卖初产品、出售原料为主,农业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农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外出务工,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的有近 80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65% ,再加上短期在县内外的季节性务工,80%的劳动力都在外务工。

四、对以工代赈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彻底让脱贫人口增收致富。按照壮大集体经济、振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对全村分阶段进行综合扶持,既要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又要努力培植增收产业,形成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居住环境的改造,特别是对生活条件较差、影响生态环境的农户实行更深层次的人居环境整治,达到村容整洁,生产生活方便的目标。在资金方面将以工代赈资金及产业扶持等资金打捆使用,发挥资金合力优势,结合一村一品,精心打造样板示范村。

二是在继续保持以工代赈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在经过以工代赈政策扶持后,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产业化未起步,集体经济发展还十分困难,建议今后在安排项目资金上适当照顾。

三是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强化项目管理,提高以工代赈工作效益。一是健全资金分配综合指标体系,对农村地区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并针对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但要考虑该地区人均年纯收入,还要考虑其自然条件等可量化指标,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二是健全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对以工代赈工作的开展情况、项目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程效益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量化考核,对实施好的村给予适当奖励。

四是要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的最大效益。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乡村振兴中的载体、凝聚、连结、导向作用,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效益,努力改变村两委班子使用以工代赈资金的观念,要通过发动群众投劳力、投资金、投土地的形式,使以工代赈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渐使农民成为获益的主体,从而增强农民使用代赈资金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为农民用好每一分钱,为村民做好每一件事。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XX 巩固 脱贫 成果 有效 以工代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